Wednesday, August 3, 2016

垃圾危機,讓黎巴嫩的年輕人紛紛「覺醒」──來自中東的獨立媒體「貝魯特症候群」(下)

金刀魚 2016/05/30 
上一篇,我們談到了黎巴嫩的地緣政治和歷史背景。這一篇,我們來談談貝魯特症候群所探討的症狀和議題。
黎巴嫩當前內政的最大問題,叫做:「垃圾危機」。這名詞聽起來好像很遙遠甚至不可思議,本身卻很生活化,而且反映出長期積累的內政問題:追根究柢,垃圾危機有如民眾長期不滿政府軟弱無能、議會自動延長任期、以及國家沒有總統等政治紛亂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這場危機起源於政府從 1990 年代把垃圾處理委外給承包商,費用遠高過貝魯特地方政府願意支付的額度,而且該費用成長的速度遠高於廠商受委託處理的事務擴張的範圍。在契約方面,承包契約內容不公開,在政府招標過程中也無其他廠商能與原廠商較勁,使得黎巴嫩每公噸垃圾處理的價格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高。市民更無法確知實際進到廠商口袋的費用是多少。

契約原本在 2015 年一月到期,在找不到其他傾倒地的情況下,政府將契約延長到同年 7 月份。而在現實考量方面,位於 Naameh 的垃圾掩埋廠也早已超過其能乘載的垃圾量:原本只能承受兩百萬公噸垃圾,到 2015 年 7 月份,已經容納了 1,500 萬公噸。掩埋廠關閉,貝魯特街道上滿是堆砌的垃圾山,民眾必須用布蓋住以防老鼠咬破垃圾袋。民眾走上街頭抗議,在 2015 年 8 月的抗爭中,產生了 #Youstink 的標籤。雪上加霜的是,在 8 月 29 日,炎炎夏日,民眾戴著口罩上街頭,原本深受人民喜愛的軍方,竟然對抗議群眾發動攻擊。如此暴力鎮壓的行為,傷透了群眾的心。
同時,受到區域的恐怖攻擊以及伊斯蘭國勢力影響,黎巴嫩觀光業蕭條。政府仍希望宣傳觀光業,遭到藝術家以空拍圖諷刺垃圾成河的貝魯特。這種粉飾太平的駱駝心態,也是貝魯特症候群症狀之一。民眾開始發聲,希望貝魯特市中心能不再只是奢侈品或是高消費的代名詞,而且能讓各種社經階層的人,都能享受市中心的公共空間。但是政府並不這麼認為,甚至揶揄起來。貝魯特市民於是相偕辦起跳蚤市場,挑戰政府想維持市中心高消費的市容的政策。
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,Sarah Shmaitilly 與 Kareem Chehayeb 針對議會不停自動延長任期提出沉重批評,他們也從一開始到達法定投票年齡到現在好幾年過去,已不認為選舉能改變這一切。根本問題,還是政治結構與文化。們訴求的增加年輕人參與公眾事務的機會,讓政治不再讓人聯想到貪污與腐敗。政治人物如同活在象牙塔中,決策上又多半治標不治本,甚至讓人不禁懷疑是否有官商勾結。
在貝魯特症候群的內容撰寫方面,由於 Sarah Shmaitilly 與 Kareem Chehayeb 兩人是利用業餘時間宣傳以及構思內容,網站上的文章只有英文版本,沒有阿拉伯語的版本。這其實也反映了黎巴嫩一些年輕人,主要都是閱讀英文與法文文本,甚至不太會說阿拉伯語。就此現象,Sarah Shmaitilly 與 Kareem Chehayeb 希望能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合作,發送阿拉伯語讀本給小朋友閱讀學習。
總體而言,對於黎巴嫩的未來,Sarah Shmaitilly 與 Kareem Chehayeb 還是抱持樂觀的態度的。其中一個主因,就是因為年輕人對於公共事務的熱忱。當越來越多人重視公共事務,不只是一頭熱,或只是不停地用正面積極當作口號,而是實際透過抗議或是獨立媒體報導來發聲,也許能鼓勵更多人參與。畢竟社會不是一個人就能改變。透過群起群策,從社會結構與文化開始,每個世代都能發揮他們的影響力。

初載於:換日線 http://www.cw.com.tw/blog/blogTopic.action?id=642&nid=6508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